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工作动态 >> 震灾防御 >> 内容
防震减灾“一带一路”合作的现状与未来
发布日期:2017-10-23  来源:地震局  浏览次数:  字号:〖
 

全球地震活动和地震灾害主要集中于环太平洋地震带和欧亚地震带,“一带一路”沿线地区部分国家恰恰位于两大地震带。中国在“一带一路”防震减灾方面做了哪些工作?有什么展望?记者近日采访了中国地震专家。

危机:“一带一路”的“震动模式”

“欧亚地震带横穿‘一带一路’区域。”中国地震局科学技术司副司长王满达向记者展示的“一带一路”沿线地震震中分布图,王满达注意到,不少“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防震减灾基础能力薄弱,表现在地震监测能力弱、建筑物抗震设防标准低、应急救援能力差。伴随“一带一路”建设,当地的基础设施和建设工程大幅增加,地震安全面临着更为严峻的挑战。

现状:防震减灾合作的四大举措

作为世界上少数设有专门从事防震减灾机构的国家,中国地震局已与“一带一路”沿线的41个国家建立双边合作关系,签订22份合作协议或备忘录。

王满达说,中国开展“一带一路”防震减灾合作表现在四大举措:

首先是援建或合建地震监测台网。中国已基本建成覆盖全国、由3100多个台站组成的地震综合观测台网,基于这些经验,中国为老挝、缅甸、巴基斯坦和印度尼西亚建设了24个地震台站及5个数据中心。今年启动的“中国—东盟地震海啸监测系统”等项目,预计新增45个境外地震台站。

其次是推进震灾防御工作服务重大工程建设,例如为中缅油气管线、斯里兰卡科伦坡电视塔、中国—马尔代夫友谊大桥、柬埔寨达岱水电站等12个战略项目提供地震安全性评价服务。

第三是提供地震人道主义救援及应急能力建设援助。中国国际救援队是亚洲第二支经过联合国认证的重型救援队,先后赴伊朗、印度尼西亚、巴基斯坦、新西兰、尼泊尔等国实施地震救援行动,成功搜救出5名幸存者,并为近5万名灾民提供医疗救助。中方还为来自新加坡、蒙古国、尼泊尔、马来西亚等国的124名救援队员提供应急救援培训。

第四是积极开展防震减灾科技合作。其中,通过实施中蒙远东地磁场重力场及深部构造观测与模型项目,为蒙古国编制首份地震目录和蒙古地区地震区划图。

展望:四大科学计划打造新平台


“地震观测仅是了解防震减灾基本背景的手段,我们还需要深化防范灾害的认识和技术,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开展合作。”中国地震局地球物理研究所研究员李丽说。

王满达认为开展防震减灾合作还需解决“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积极性不足、领军人才不多、大科学计划不强等难题。

2017年6月,中国地震局公布了“透明地壳”、“解剖地震”、“韧性城乡”、“智慧服务”四大科学计划。中国还计划在今年发射自主研制的多载荷、高精度电磁监测试验卫星。

王满达表示欢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积极参与进来,引进量子通信、人工智能、3D打印、大数据等新技术,打造“一带一路”区域防震减灾科技合作计划。

 
[打印] [关闭]
 
 
主办单位:常州市地震局
常州市地震局咨询、投诉、举报热线 电话:12345(24小时)
震情值班电话:0519-86969333(24小时) 地址:常州市广成南路9号 电子邮箱:czdzj1979@163.com 网站地图
苏公网安备32041102000483号  网站标识码:3204000009  苏ICP备0500361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