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工作动态 >> 震灾防御 >> 内容
人民网:印尼7.4级地震海啸成因复杂 应加大对地震海啸的研究
发布日期:2018-10-08  来源:地震局  浏览次数:  字号:〖
 
    人民网北京10月3日电 北京时间9月28日18时左右,印度尼西亚苏拉威西省附近发生7.4级强烈地震并引发海啸,造成重大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

  此次地震具有哪些特点?地震和海啸叠加为何会带来如此巨大的危害?针对这些问题,记者采访了中国地震台网中心地震预报部主任、研究员蒋海昆。

  蒋海昆介绍,此次7.4级地震所在的印度尼西亚位于欧亚地震带东南端,该区(-12~7°N,96~140°E)1900年以来共发生7级以上地震253次,其中8级地震11次,平均每年发生2.1次7级以上地震。他表示,在8月以来的全球7级地震活跃过程中,印度尼西亚中强地震活跃,已发生6级以上地震8次,最大为此次7.4级地震;而此次地震之所以带来的破坏力巨大,主要是因为其引发了局部海啸。

  “海啸是发生并移行于海洋中的一系列具有超长波长的巨波,大多由在海底以下或近海底的地震所引发,但统计结果显示,仅有约20%左右的海底地震能产生海啸,因而海啸产生原因非常复杂。”蒋海昆表示,形成地震海啸一般应具备三个条件,一是大地震,可释放足够大的能量;二是深海,可将地震释放能量转化为巨大水体的波动能量;三是海岸,海岸线形状和岸边海底地形影响海啸的大小,一般来说,开阔并逐步变浅的海岸条件易形成海啸。

  据介绍,从引发海啸地震破裂类型来看,逆冲型地震垂直方向运动最大,正断型地震次之,走滑型地震再次之。走滑型地震几乎没有垂直运动,而是造成断层水平移动,基本掀不起海水,因而一般不会引起海啸,除非是特殊的构造背景和地形条件。

  蒋海昆表示,关于此次印尼7.4级地震引发海啸的主要原因,目前国内外科学家初步分析有两种认识,一是走滑型地震导致海底滑坡,海底滑坡引发海啸,这一观点尚需观测资料的证实,需要指出的是当前国内外对海底滑坡尚不具备监测和预警能力;二是海湾地区的特殊地形导致海洋波的振幅放大效应,据震源破裂过程反演,7.4级地震水平错距达4至7米,地震震中在陆地,断层两盘近南北向瞬间的水平错动,推动巨量海水的运动,而在地震南侧帕卢湾(Palu Bay)地区,由于狭长的湾型地形,海浪运动在此受阻,波速减小而波幅骤增,骤然形成“水墙”从而淹没滨海地区,而该区域人口密度又非常高,从而导致大量的人员伤亡。

  蒋海昆介绍,全球强震活动在时间上具有“活跃-平静”的准周期特征,今年以来,全球共发生7级以上地震12次,从地震次数上看,还略低于同时段平均活动水平,总体上说,近期全球地震活动仍处于相对正常的活动状态。但并不能因此减轻对地震灾害的预警与防治,而此次印尼地震也能带给我们两点警示。

  一是要高度关注地震引发的次生灾害影响。7级地震在多地震的印尼地区并不罕见,加之此次7.4级地震前3小时,在同一地点发生了6.1级前震,因而7.4级地震发生时震中附近民众应已有许多疏散在外。换言之,7.4级地震造成的直接伤亡可能只占全部伤亡人数的一小部分,7.4级地震导致的巨大的次生灾害,即其引发的地震海啸可能是导致此次地震伤亡严重的主要原因。

  联系我国地震实际情况,在西南高山峡谷地区地震导致滑坡、泥石流等次生灾害的影响应引起高度关注,2012年彝良5.7级地震、2014年鲁甸6.5级地震震级不高,但引发的山体滑坡等次生灾害也导致巨大的人员伤亡。另一方面,城市“直下型”地震导致次生灾害的可能影响也不能忽略,这方面的典型例子是1995年日本阪神7.3级地震,该次地震导致全城火灾,在抗震设防能力全球领先的日本,阪神地震却导致6000多人死亡。

  二是应加大对地震海啸的研究。我国沿海地区经济发达、人口众多,尽快开展我国沿海地区地震海啸相关监测及研究,努力做到防患于未然。  

 
[打印] [关闭]
 
 
主办单位:常州市地震局
常州市地震局咨询、投诉、举报热线 电话:12345(24小时)
震情值班电话:0519-86969333(24小时) 地址:常州市广成南路9号 电子邮箱:czdzj1979@163.com 网站地图
苏公网安备32041102000483号  网站标识码:3204000009  苏ICP备0500361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