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专题专栏 >> 内容
提升社会综合防范能力,发挥预警减灾实效 ——纪念2012年印尼8.6级地震9周年
发布日期:2021-04-12  来源:中国地震局  浏览次数:  字号:〖
 

北京时间2012年4月11日16时38分,印尼苏门答腊发生8.6级地震,震源深度23千米,2小时后发生8.2级强余震。

震中距离2004年引发巨大海啸的地震震中位置十分接近。那次地震引发的灾难性海啸造成20余万人罹难,恐怖的场景至今令人们谈“海啸”而色变。

这次地震发生后,太平洋海啸预警中心立即发出海啸预警,并在几个小时后取消了海啸预警。预想中可怕的海啸仅在印度尼西亚近海造成约1米高的海浪,其他地方则更小。

虽然发布的海啸预警信息事后被证明是“虚惊一场”,但是对大地震可能引发海啸的预警系统引起了人们的普遍关注。

海啸灾难催生预警系统建设

自古以来,海啸就被视作能够带来重大灾害损失的自然灾害之一,太平洋更是世界上海啸事件发生最频繁的区域。全球大约75%的灾害性海啸发生在太平洋。1964年阿拉斯加发生9.0级地震并引发巨大海啸,受到海啸侵袭的美国牵头正式成立了太平洋海啸预警中心。目前通过在国际上共享地震和水位监测数据,太平洋区域海啸预警系统已经能够迅速评估大地震的海啸潜在威胁,并且在地震发生后5至10分钟之内提供海啸预报。如今,针对中国近海的地震海啸,我国有能力在8分钟左右制作并发布海啸预警信息,达到国际先进水平。

除海啸预警系统外,日本、墨西哥、美国等地震多发的国家也着手建设地震预警系统,并取得了诸多减灾实效。

为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关于全面提升全社会抵御自然灾害的综合防范能力的重大部署,满足人民群众对地震安全日益迫切的需求,中国地震局正在加快实施“国家地震烈度速报与预警工程”,全面推进构建地震预警服务体系。遵循“边建设边服务”的工程建设原则,福建、四川、云南等作为工程建设的“先行先试”省份,已实现部分地区地震预警信息服务的能力。到2023年,将在华北地区、南北地震带、东南沿海、新疆天山中段以及拉萨周边地区五大重点地区实现秒级的地震预警能力和分钟级的地震烈度速报能力。

预警是技术问题,有效减灾是社会性问题

无论海啸预警还是地震预警,都不单纯是技术问题,而是一个庞大的社会工程,要想发挥真正的预警减灾作用,需要政府、社会公众的广泛参与才能实现。

当前,“国家地震烈度速报与预警工程项目”正在如火如荼建设中,公众关注多聚焦在地震预警技术的发展与推广等。地震预警信息发布后,留给政府、行业和社会公众应对处置的时间只有几秒到几十秒,处理不当,则可能造成不必要的人员伤亡和经济损失。因此,在建立健全相关技术标准和法律制度,建立权威信息发布机制和地震紧急处置体制的基础上,引导全社会正确应用地震预警信息十分关键。我们应当广泛普及防震减灾科学知识和应急避险技能,通过应急演练等多种形式,对公众开展广泛而系统的防震减灾科普教育,使其掌握正确的地震应急避险和自救互救等技能。同时,还应当让社会全面、客观、透彻地了解地震预警技术,针对特殊行业和普通公民对地震预警的不同需求,让其学习相应程度的地震预警知识,并能采取适宜的应急避险处置措施,才能最大限度发挥地震预警的减灾实效。

地震预警是一项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相结合的复杂工程。加强地震预警工程建设,是增强全社会防震减灾基础能力的重要措施,更是提升防震减灾服务能力的重要手段。在逐步解决地震预警技术问题的前提下,持续完善社会管理体系,就能真正体现地震预警优势,发挥其减灾实效。


 
[打印] [关闭]
 
 
主办单位:常州市地震局
常州市地震局咨询、投诉、举报热线 电话:12345(24小时)
震情值班电话:0519-86969333(24小时) 地址:常州市广成南路9号 电子邮箱:czdzj1979@163.com 网站地图
苏公网安备32041102000483号  网站标识码:3204000009  苏ICP备0500361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