退出长者模式
山西:密织地上地下防控网 打造赋能增效新高地丨巨灾防范工程助力高质量发展
发布日期:2025-06-27  来源:中国地震局

三晋大地,表里河山,孕育五千年华夏文明。这片承载厚重历史与富集矿产的土地,长期面临地震灾害、矿震风险与文物保护的多重挑战。要发展,就必须破解这些“安全紧箍咒”。

按照中国地震局党组部署要求,山西省地震局(以下称“山西局”)因地制宜,固本强基,聚焦矿震风险监测、文物抗震保护、预警信息服务,通过实施山西省巨灾防范工程,布设地震监测设备、改造观测环境、构建震灾防御数据平台,全面推进赋能增效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

建成国内首个覆盖矿区的微震综合监测系统,矿震监测研究实现“专业化”

在山西兰花科创玉溪煤矿,山西局主导建成的国内首个覆盖矿区的微震综合监测系统正全天候“站岗放哨”。这套系统融合了5个地面站、3个井下站、3个地应变站和4个GNSS观测站,如同敏锐的“神经末梢”,实时捕捉地底微弱的震动信号。

11

矿山微震井下观测站

“山西巨灾防范工程覆盖矿区的微震综合监测系统建成并投入使用,标志着山西矿山地震监测研究中心正式具备了专业化自有监测能力。”该中心副主任赵晓云介绍。该系统能够自动识别、判定矿震类型、位置、频度、能量,实现了对矿区微震监测的实时处理,为矿区安全生产及事故救援提供技术支撑与服务保障。

自建成投入使用以来,系统已连续稳定运行6个月,监测并精准识别微震事件8300余次,定位精度达200米以内;成功触发风险预警6次。这套“安全眼”显著提升了矿井动力灾害的预警能力,为矿工生命安全和企业稳定生产筑起了“科技防线”。

开展“空-地-地下”一体化监测,文物抗震保护实现“预防化”

六月的骄阳炙烤着晋东南大地。长治观音堂院内,几个年轻小伙摆弄着一串串“七零八碎”的塑料疙瘩,有的核对坐标点,有的固定传感器,有的校准接收器,引起了游人驻足观望。有人忍不住问:“哪滴人,干甚滴咧?”带队的高级工程师李宏伟擦了把汗,回答道:“地震局哩,搞文物地下安全监测呢”。这是山西局利用巨灾防范工程采购的装备,对古建筑开展预防性保护的场景。

12

利用短周期地震仪探测古建筑地下结构

近年来,山西局积极谋划“防震减灾+文物抗震保护”大文章,成立了科技创新团队,依托巨灾防范工程项目支持,装备了短周期地震仪、微动探测仪、地质雷达、三维激光扫描仪、轻量化结构台阵及无人机系统等先进设备。这些“新武器”能够全方位感知古建筑基础沉降、结构振动和地下状况,如同为文物进行持续“健康体检”。

13

利用三维激光扫描仪对古建筑进行毫米级建模

目前,山西省震灾风险防治中心对太原崇善寺、平遥古城墙、大同云冈石窟、长治观音堂等4处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开展保护性监测,布设各类仪器设备331台(套),监测内容涵盖基础沉降、夯土滑落、地震动响应、地下结构探测等关键领域,文物抗震保护实现了从“抢救性修复”向“预防性保护”的重大转变。今年5月,该中心被山西省文物局认定为“文物抗震保护技术研究山西省文物局科研基地”。

国产化设备与系统双轮驱动,地震预警信息服务实现“普惠化”

“地震波还有37秒到达小店区!”今年1月,太原市民姜女士的手机突然弹出地震预警信息,让她在临汾4.1级地震波到达前有了心理准备。

14

地震预警信息发布电视终端界面

在开通“山西地震预警”微信小程序、布设地震预警终端设备的基础上,积极拓宽地震预警信息服务渠道,借助巨灾防范工程,搭建了国产化信息系统基础设施,成功部署了触达400万户的IPTV地震预警发布系统。

通过与通信运营商深度合作,地震预警信息得以通过IPTV电视系统即时推送至用户电视终端。当破坏性地震发生时,预警信息不仅能在手机上弹出,更能直接“打断”电视节目进行播报,显著缩小了地震预警信息与公众感知间的“距离”,提升了社会公众获取紧急避险信息的时效性和可靠性。

新征程赋予新任务,新发展期待新突破。山西局将全力巩固和拓展巨灾防范工程建设成果,努力织就一张越来越密、越来越智能的防震减灾安全网,为山西的高质量发展注入源源不断的地震安全动能。

 

主办单位:常州市地震局

地址:常州市广成南路9号

电话:0519-86969333(24小时)   网站地图

技术支持电话:0519-85685023(工作日9:00-17:00)

网站支持IPV6   推荐使用1024*768或以上分辨率,并使用IE9.0或以上版本浏览器

苏公网安备32041102000483号

  网站标识码:3204000009

苏ICP备0500361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