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工作动态 >> 震灾防御 >> 内容
中国应急管理报:如何给城市和乡村添韧性
发布日期:2019-10-28  来源:中国应急管理报  浏览次数:  字号:〖
 

今年10月13日是第30个国际减灾日,主题是“加强韧性能力建设,提高灾害防治水平”。作为国际前沿做法,韧性能力建设变原来的“硬抗”为“柔克”,使各国灾害防治能力显著提升。我国在吸收这一理念的基础上,不断探索适合我国国情的灾害防治方法,大力推进韧性城乡建设。本报从“韧性”的基本概念入手,邀请专家为读者介绍相关知识,分享国外典型做法,为我国防灾减灾救灾工作提供有益借鉴。

如何给城市和乡村添韧性

■本报记者 徐 姚

城市逢暴雨必看海,农居抗震能力引担忧,山区泥石流、滑坡多发……近年来,为减少气候变化加剧、极端天气多发、社会风险叠加带来的影响,韧性城市、海绵城市、韧性城乡建设成为热点。

前不久发布的《西安国际化大都市发展蓝皮书(2019)》指出,西安在自然灾害防治等方面的问题暴露出城市韧性不足,并提出四项强韧之策。

雄安新区从选址之初到规划建设全过程都高度重视城市安全,开展了包括地震、洪水等在内的自然灾害应对专题调研,并在抗震减灾方面提出了建设国际地震安全韧性城市典范的目标。

中国地震局工程力学研究所谢礼立院士在2018年的一场学术研讨会上用一句话概括了韧性能力建设的必要性和重要性:“城市韧性是我们的最终目标,同时实现防灾减灾的唯一途径就是建设韧性城市。”

对韧性能力的迫切需求不止城市。当我们把目光移到城市的尽头会发现,我国的乡村也在蓬勃发展。城镇化在给村庄带来越来越多新意的同时,也让乡村面临着安全考验。

“韧性能力建设”是今年国际减灾日的关键词。这些崭露头角的“未来之城”该如何同现有之城一起理解韧性、添点韧性?

要清晰地认识

“隐性”和“显性”原因

同物理学的韧性类似,韧性能力是某一系统在灾害或事故发生时承受冲击、快速应对、及时恢复,并通过适应来更好地化解未来风险的能力。

为何要建设韧性城乡?中国城市和小城镇改革发展中心副主任沈迟从“韧性”的反义词“刚性”出发,为记者解释了一些原因。

“随着工业文明的发展,人们建设城市的能力越来越强,高楼大厦、道路广场、工厂商铺、学校医院,钢筋混凝土构建了全新的生活和工作环境。却也让人们受其困扰。”沈迟说,“刚性”环境中的人口集中和环境变化,使原本不至于造成危害或危害不大的自然现象给城市带来的影响加大。

为此,人们试图通过改变城市营造方法,使城市生态系统在遇干扰或破坏时,能具备较强的维持和恢复能力,这是韧性城市的建设初衷。

随着乡村的变迁,部分农村居民点也开始按照城市的模式进行建设,为了避免走弯路,这些地方从一开始就遇到了如何提升韧性能力的难题。

相对沈迟分析的城乡“隐性”因素,南京大学城市安全发展研究中心主任翟国方则向记者分析了一些“显性”原因。

首先,安全事件频发敲响了警钟。2014年上海外滩发生踩踏事件,2015年天津港发生爆炸事故,2016年超强台风“莫兰蒂”袭击深圳,2017年四川茂县发生山体垮塌……这些事故及灾难警示我们筑牢城乡安全防线迫在眉睫。

其次,我国防灾减灾救灾理念发生转变。翟国方表示,“两个坚持、三个转变”的防灾减灾救灾新理念,要求我们必须注重灾前、灾中、灾后全过程。灾前的城乡韧性能力建设成为解决灾中减损、灾后恢复重建问题的有效途径。

再其次,接轨国际,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需要。翟国方告诉记者,从世界范围来看,现代城市规划兴起于解决环境卫生问题,其初衷在于让城市更安全、宜居。

2016年,联合国住房和城市可持续发展大会正式通过了《新城市议程》,为城市可持续发展设定了新的全球标准。韧性城市建设是未来城市建设的发展方向,也是我国响应和落实《新城市议程》号召的重要举措。

我国城乡韧性建设

在探索中前进

近年来,我国高度重视韧性城乡建设工作。2017年,中国地震局提出实施《国家地震科技创新工程》,将“韧性城乡”列入四项科学计划,推动我国的地震灾害风险评估、工程韧性抗震、社会韧性支撑等领域达到国际先进水平,率先建成一批示范韧性城镇。

2018年,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关于推进城市安全发展的意见》,推动建立以安全生产为基础的综合性、全方位、系统化的城市安全发展体系。

“在国家大政方针的指导下,各地根据自身实际进行了卓有成效的探索。”翟国方介绍,2012年,广东深圳在全国率先开展了城市风险排查工作,并制作白皮书送到居民手中。2015年,安徽合肥在全国率先开展了城市市政设施韧性提升专项规划实践,牢牢抓住公共设施安全这一关键环节。

2016年,北京开展了韧性城市规划纲要研究。《北京城市总体规划(2016年—2035年)》明确强化城市韧性。北京由此成为全国首个将韧性城市建设纳入城市总体规划的城市。上海市也在其海绵城市专项规划中指出,到2040年建设能够适应全球气候变化趋势、具备抵抗雨洪灾害能力的韧性城市。

此外,福建厦门、福州和宁夏银川等城市在城市总体规划编制阶段,委托南京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开展了城市安全体系与韧性提升的专题研究。浙江义乌、四川德阳、浙江海盐、湖北黄石4座城市成功入选“全球100韧性城市”项目,在美国洛克菲勒基金会的支持下进行韧性城市建设。

今年5月9日,由联合国开发计划署、中国国际经济技术交流中心、北京师范大学风险治理创新研究中心等单位共同发起的联合国开发计划署与中国灾害风险治理创新项目(二期)暨雅安韧性城市建设创新项目启动。

该项目为期两年,通过对雅安市芦山县内“家庭、社区(包含学校)、城市”三个层面的韧性系统建设,以社会力量参与为主要支撑,促进灾害风险治理领域的信息、技术和知识共享。

国家减灾委专家委副主任、国务院应急管理专家组组长闪淳昌评价此举“将不仅是对中国韧性城市建设经验的系统总结,还将有效推动中国与世界的对话和分享”。

仍处于起步阶段

模式不能照搬照抄

尽管我国的韧性城乡建设如火如荼,但面临的挑战不容小觑。谢礼立院士强调,我国现在还处于韧性城市建设的初级阶段。对此,翟国方持相同意见,“防灾减灾救灾领域的韧性能力建设,在国际上只有十多年的历史,我国对此的关注也仅在最近几年,总体来说仍处于起步阶段”。

“就韧性城市建设而言,我国目前还没有国家层面的规范标准。”翟国方说,我国幅员辽阔、灾害多样,各地所处发展阶段不同,制定相应的规范标准时,必须因地制宜、因时制宜、因灾制宜,不能照搬照抄。

沈迟表示,乡村的韧性建设也有自己的特点,不能一味地套用城市模式。

乡村与城市的差别首先体现在人口及建筑物的规模与密度上。对于规模较小的乡村,其周围是大量山水林草田湖,所以韧性建设应重点抵御自然灾害,而不是像城市那样化解由于自身建设放大的风险。例如,应对强降雨过程,城市要把硬地面换成透水砖,绿地尽量做得比地面低,还要铺设各种各样的管道,使用大功率的抽水设备;而乡村的房屋都建在地势较高的地方,要重点关注洪涝及次生地质灾害的多发地,另外房屋的抗灾能力也是重点。

“我认为乡村的防灾减灾需要实用的而非最先进的技术。对于新设施的应用,需要更加注意。”沈迟告诉记者,前些年一些地方在乡村普及管道天然气,虽然空气环境有所改善,但乡村铺设的天然气管道没有城市地下廊道那样的保护设施,危险大大增加。乡村的韧性要融于自然生态之中。

中国社会科学院城市发展与环境研究所所长潘家华也认为,中国的韧性城市建设要有基于自然的解决方案,在尊重自然、顺应自然的前提下利用自然。这是实现从工业文明迈向生态文明的城市发展范式的重要路径。


 
[打印] [关闭]
 
 
主办单位:常州市地震局
地址:常州市广成南路9号  电子邮箱:czdzj1979@163.com  网站地图
常州市地震局咨询、投诉、举报热线电话:12345(24小时)  震情值班电话:0519-86969333(24小时)
技术支持电话:0519-85685023(工作日9:00-17:00)
网站支持IPV6  推荐使用1024*768或以上分辨率,并使用IE9.0或以上版本浏览器
苏公网安备32041102000483号  网站标识码:3204000009  苏ICP备0500361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