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工作动态 >> 科普宣传 >> 内容
中国应急管理报:处理2000个台站数据,援建6个国家地震台网中心,完成14亿平方米房屋抗震普查——看广东如何织密防震减灾网
发布日期:2019-12-10  来源:中国应急管理报  浏览次数:  字号:〖
 

广东地处华南沿海地震带中段,有18个沿海地级市的部分或全部区域处于地震活动相对活跃地带,近百年来,陆地及近海曾发生6级以上地震12次,其中7级以上地震2次,是全国14个发生过7级以上地震的省份之一。

自2017年广东防震减灾现代化试点省建设启动以来,广东防震减灾建设取得了哪些进展?近日,记者深入广东省广州、佛山、河源、阳江等多个城市的地震台站及地震科普馆,实地了解广东防震减灾现代化试点省的建设情况,探索该省是如何全面践行防灾减灾救灾新理念,织密防震减灾网领跑全国的。

世界领先

速报最短用时小于8秒

走进广东省地震局办公大楼,8楼是地震监测预警工作的大本营,这里的工作人员承担着国家地震速报灾备中心、广东省地震台网中心、广东省地震监测预警与信息中心、省地震应急响应中心的日常工作。

“那晚我正在整理资料,忽然听到警报响了,马上意识到地震了。”回想起10月12日晚广西玉林发生的5.2级地震,广东省测震台网中心副主任洪玉清说。地震发生17秒后,在速报岗上值班的他迅速开始进行人工参数测定。

测震台网中心实行轮班制,两个人一班,一班24小时。“工作人员吃饭睡觉都在这十几平方米的房间内,最大活动范围,就是有一个人能够到对面楼上个洗手间,但另一个人必须待在这里。”洪玉清说,“地震的超快速报是敲锣声,自动速报是打鼓声,不时还会有一首《男儿当自强》的警示音乐响起来,所以每次地震发生后,我们都是在一场‘敲锣打鼓’声中展开战斗的。”

早在1999年,广东就建成了全国第一个全省域的代表当时世界先进水平的数字化地震台网,成为国家自动速报副中心。改革开放40多年来,广东省地震监测预报工作实现了从模拟观测向数字观测、从单台观测向网络化智能化观测、从分钟级速报向秒级速报的三大历史性跨越,地震监测系统位列世界领先水平。

“2018年,珠三角预警台网发布了74个地震超快速报信息,超快速报第一报最短用时小于8秒。”广东省地震局副局长吕金水介绍。

如何让群众更快收到地震预警信息?广东建成了国家地震速报灾备中心,实时处理国内外近2000个台站的数据,与国家地震台网中心互为备份,并向社会推广地震超快速报应用。近年来,广东在摸清地震风险隐患方面,累计完成了重点城市8条地震断层的探查工作和近50个区县的地震小区划工作,开展了7个城市的震害预测工作,完成了13个市共14亿平方米建筑物的地震安全普查。其中,地震小区划、震害预测及城市活动断层探测总量和精度处于全国前列。

精益求精

地震监测能力提档

地震台站密度的增大,可以有效提升相关部门的地震监测能力、观测精度和预警速度。广东省通过实施国家地震烈度速报与预警工程广东子项目,建设广东地震预警信息服务中心项目等,将不断增加观测站点,逐步建立覆盖广、时效快的地震预警信息发布网络,实现省内4.5级以上地震5分钟内作出地震烈度自动速报,20分钟内发布烈度速报信息。

“国家地震烈度速报与预警工程项目广东子项目将在我省新建台站1172个、国家级备份中心1个、省级中心1个、市级信息服务平台21个。”吕金水介绍说。机构改革后,广东确立了地震监测预测预警体系建设、城乡地震灾害风险防控体系建设、防震减灾科技和应用创新体系建设三大项目。

吕金水表示,广东将进一步开展地震活动断层探测、地震小区划、震害预测和情景构建工作,计划在“十三五”期间基本完成地级以上市主城区重点建(构)筑物抗震性能普查和地震灾害风险隐患排查,并建立动态风险数据库,构建地震灾害风险管理业务框架,全面控制新增风险,有效降低存量风险。

援建帮扶

助力“一带一路”建设

“地震灾害及地震引起的海啸是中国和‘海上丝绸之路’沿线国家共同面临的自然灾害之一。中国地震局响应‘一带一路’倡议,援建‘海上丝绸之路’沿线相关国家地震监测海啸预警系统。”广东省地震局局长孙佩卿说,广东省地震局作为项目牵头实施单位,抽调了最精干的技术力量组成项目实施组,保障援建项目顺利实施。

“一带一路”东南亚地区援建地震台网项目主要以援建老挝、缅甸、泰国、马来西亚、印度尼西亚、柬埔寨6国为主,现已完成对老挝、缅甸、泰国、马来西亚4国的地震台网中心系统建设,预计将建成世界先进的地震海啸监测预警系统,可在大地震发生后10分钟内确定地震参数,必要时可给出是否发生地震海啸的判断意见,为相关国家提供30分钟至120分钟的地震海啸预警时间。

广东省地震局高级工程师吴叔坤解释,在现代地震监测系统的建设中,地震台网中心相当于“大脑中枢”,此次对老挝、缅甸、泰国、马来西亚地震台网中心的援建,主要是装备、运行我国自主研发的监测系统,提升合作国家地震台网的地震监测能力。

除此之外, 在“一带一路”东南亚地区援建地震台网项目中,我国对印度尼西亚、泰国和柬埔寨3国的地震台站援建也正在推进,计划年底前完成全部24个援建台站的建设。吴叔坤介绍,此次援建所部署的数字地震台网信息实时处理系统不仅能接收所在国地震台站数据,还能接收全球486个国际共享地震台站数据,达到了国际先进水平。

此外,广东省地震局还将改造位于东南沿海的10个地震台,并在援建国家合作建设地震数据共享节点,在广州、印尼建成2个预警中心,最终目标是建成一个覆盖东南亚地区、具有世界先进水平的地震海啸监测预警系统,可在大地震发生后10分钟内确定地震参数,必要时可给出是否发生地震海啸的判断意见,为相关国家提供30分钟至120分钟的海啸预警时间,使其能及时采取措施,疏散民众避险。

科技引领

提升地震科研能力

“备受瞩目的粤港澳大湾区建设正如火如荼进行,我们将聚焦服务粤港澳大湾区,充分发挥其地缘、技术、资源优势等,持续升级粤港澳的区域地震科技合作。”孙佩卿表示,从单纯项目合作到信息资源互联互通,广东将努力实现粤港澳大湾区地震监测和信息服务一体化,降低大湾区地震灾害风险。在全国仅有的4个国家级防震减灾示范城市中,广东省就有2个,深圳和阳江。

内强防震减灾业务,外强服务社会能力,广东省现已完成地震重点监视防御区13个市14亿平方米房屋的抗震性能普查,居全国首位。

珠江口区域海陆联合探测项目由广东省地震局联合香港天文台和澳门气象局实施,观测区约5万平方公里,海上测线总长度2500公里,布设海底地震仪52台,陆上流动地震观测台100个,其中有5个地震观测台布设在香港特区。

粤港澳大湾区浅层三维结构探测项目一期在广州、佛山、东莞等市3600平方公里范围内,示范开展了浅层三维结构探测,它将为粤港澳大湾区的城市基础建设规划及地震灾害预测、评估、快速恢复等提供基础支持与保障。

根据粤港澳大湾区建设发展需求,广东省地震局积极开辟重大工程地震安全监测与健康诊断多元化服务新领域,已在港珠澳大桥、位于东莞的中国散裂中子源等十多个重大工程上示范应用。广东省地震工程实验中心工程师朱嘉健称,“港珠澳大桥地震安全监测与评估系统”可与港珠澳大桥原有的结构监测系统进行数据共享,形成更为完善的振动监测体系,从而为大桥结构安全提供更有力保障。

“目前全国省一级和部分市一级地震监测单位的地震监测系统,基本是由广东省地震局负责研发的。”洪玉清说,“广东的地震监测系统研制走在了全国前列,这是一代代研发人员呕心沥血的结果。”

全民科普

让教育入脑入心

“手臂垂直下压,1、2、3……”在心肺复苏训练区,小朋友们在志愿者的指导下对“伤员”实施按压,一旁的屏幕上显示着“伤员”的实时脉搏等数据,提示训练者按压的力度、频率是否适当。这一幕发生在5月12日举行的广东省暨广州市2019年全国防灾减灾日主题宣传活动上,各种应急技能的培训体验吸引了广州2000余名市民前来参与。


活动期间,广东省消防救援总队特勤大队开展了一场“无预案、无预告、无推演”的地震救援演练。

地震是怎样发生的?地震来了,我们如何有效自救?在不同场合我们如何逃生?广东省地震科普教育馆运用三维影像技术、虚拟现实技术,通过动画和游戏等方式告诉市民答案。广东省地震科普教育馆总面积约1000平方米,充分运用了现代化展示手段,将知识性、趣味性和互动性有机融为一体。

同时,广东省地震科普馆坚持与时俱进,利用信息化创新科普宣传模式,建成“广东省数字地震科普馆”并于2015年5月正式上线服务,让网络用户足不出户便能享受地震科普大餐。该科普馆还推出了微信语音讲解系统,将官方微信的线上宣传和实体馆的线下宣传结合起来,为公众提供便利的参观服务。

此外,广东还通过开展全国科普日活动、线上防震减灾知识有奖问答活动,开办防震减灾知识竞赛和科普讲解大赛、防震减灾科普知识展,拍摄“地震局在干什么”系列科普微视频,设立防灾减灾周、科技活动周等,为公众讲解传授更多与地震有关的知识,扩大科普知识的传播成效。

 
[打印] [关闭]
 
 
主办单位:常州市地震局
地址:常州市广成南路9号  电子邮箱:czdzj1979@163.com  网站地图
常州市地震局咨询、投诉、举报热线电话:12345(24小时)  震情值班电话:0519-86969333(24小时)
技术支持电话:0519-85685023(工作日9:00-17:00)
网站支持IPV6  推荐使用1024*768或以上分辨率,并使用IE9.0或以上版本浏览器
苏公网安备32041102000483号  网站标识码:3204000009  苏ICP备0500361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