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4月25日北京时间14时11分,尼泊尔发生8.1级强烈地震,震源深度20千米。截止2015年6月11日,地震造成8786人死亡,22303人受伤,当地房屋损毁严重。地震也波及我国西藏自治区,造成27人死亡,7000余户房屋出现不同程度受损。
地震发生后,在立即组织开展国内抗震救灾工作的同时,中国政府迅速向尼泊尔派出救援队、提供救灾物资等,是最早提供援助的国家之一。中国国际救援队62人第一时间奔赴尼泊尔地震灾区开展国际人道主义援助,是第一支抵达灾区的国际重型救援队,成功营救出2名幸存者。转入灾后恢复重建后,中国政府紧急启动了系列援助项目,在灾害防治能力建设方面,实施防灾减灾规划编制、地震监测台网和城市地震小区规划研究等。2019年10月13日,在国家主席习近平和尼泊尔总理奥利的共同见证下,双方签署了地震监测台网项目交接证书。项目建成了包含10个集甚宽频带地震观测、强震动观测和GNSS观测为一体的地震台和2个数据中心构成的现代化地震监测台网,显著提升了尼泊尔的地震监测能力和青藏高原南部地震定位能力,所得观测数据为中尼边境地区开展防震减灾工作和推进喜马拉雅构造带地震科学研究积累了丰富的资料。
尼泊尔是我国共建“一带一路”的重要伙伴。尼泊尔8.1级地震灾害表明,在推进“一带一路”建设过程中,地震灾害风险不容忽视。“一带一路”沿线多数国家处于环太平洋地震带和欧亚地震带上,地质构造复杂,地震活动强度大、频次高、灾害重。近年来,亚美尼亚、土耳其、巴基斯坦、伊朗、印度等国陆续发生重特大地震,造成数十万人死亡。除尼泊尔地震外,2004年印度洋海啸造成的损失和影响至今仍历历在目。这些地震不仅造成了巨大的人员伤亡,也给当地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带来严重冲击。
地震无国界,应对地震等自然灾害是人类社会共同面对的挑战。近年来,中国地震局积极推进构建“一带一路”地震减灾合作机制,截至目前,已有22个国家的机构和国际组织加入。同时,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在地震监测、震害防御、基础研究等领域广泛开展务实合作。为老挝、缅甸、巴基斯坦、印度尼西亚、阿尔及利亚、尼泊尔、萨摩亚7国建成53个地震台站,为中缅油气管线、中国-马尔代夫友谊大桥等20个国家的30个重大工程项目开展地震安全性评价,为数十个国家的300多名人员开展地震监测和应急能力技术培训,有效提升了相关国家抵御地震灾害风险的能力。
国家主席习近平在向汶川地震十周年国际研讨会致信中指出,有效减轻灾害风险,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处,需要国际社会共同努力。希望各界携手共进,切实提高“一带一路”沿线国家抵御地震灾害风险的能力,为沿线人员提供重要的安全保障,共同构建地震安全的人类命运共同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