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工作动态 >> 科普宣传 >> 内容
如何开展地震灾害信息研判?
发布日期:2024-07-22  来源:中国地震局  浏览次数:  字号:〖
 

党中央高度重视防灾减灾救灾工作,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对防灾减灾救灾发表一系列重要论述,对防震减灾工作多次作出重要指示批示,为防震减灾工作提供了根本遵循。防震减灾工作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强领导下,始终坚持人民至上、生命至上,突出以防为主,大力提升地震监测预报预警和城乡建筑工程抗震水平,持续完善地震灾害综合应急救援体系,不断增强社会公众防震避险意识,社会防震减灾能力建设取得明显进展。

01我国地震灾害特点

我国位于环太平洋地震带与欧亚地震带的交会地带,受太平洋板块、印度板块和菲律宾海板块的共同作用,构造环境复杂,地震断裂带十分发育,是全球大陆地震最频繁、地震灾害最严重的国家之一。我国地震活动和灾害具有以下特点:

一是频次多,20世纪以来全球33%的大陆强震发生在我国,1950年以来,我国大陆每年平均发生24次5级以上地震,4次6级以上地震。二是强度大,1900年以来,我国大陆共发生78次7级以上地震,其中8次8级以上地震;2000年以来,我国大陆共发生10次7级以上地震,其中2次8级以上地震。三是分布广,我国大陆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中,有29个发生过6级以上地震,19个发生过7级以上地震,12个发生过8级以上地震。四是灾害重,人类历史记载中,全球死亡人数超过20万的大地震共有7次,其中4次发生在我国大陆。

02地震灾害主要影响因素

地震灾害具有突发性强、破坏性大、次生灾害多等特点,影响地震灾害大小的因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地震震级和震源深度。震级越大,地震释放出来的能量越大,对地表的破坏也就越明显,震级每增加一级,地震释放的能量增加约32倍。一般情况下,震级大于5级的地震就会造成一定程度的破坏,人员伤亡风险会随着震级增大而升高。震源深度越小,也就是震源越浅,地震波传播到地面的距离越短,震源的能量消耗就越少,传播到地面上的能量越多,因此对地面的破坏程度越大。反之,震源深度越深,对地面的破坏程度越小,但中、深源地震的震感范围一般比浅源地震要大。我国大陆地震以浅源地震为主,仅在东北地区和青藏高原有中源(60~300千米)、深源(大于300千米)地震分布。比如,2002年吉林汪清7.2级地震,震源深度540千米,造成东北全境和华北部分地区有感,但未造成人员伤亡和建筑物破坏。

场地条件。场地条件主要包括土质、地形,是否有活动断层通过,是否有滑坡、崩塌、液化、沉降等地质灾害影响。其中,活动断层是造成地震及其次生灾害的元凶,远离活动断层可显著减少人员伤亡和建筑物破坏。一般来说,土质松软、覆盖土层厚、地下水位高、地形起伏大、有活动断层通过,地震引起的滑坡、崩塌、滚石等次生灾害都可能使地震灾害加重。比如,2022年四川泸定6.8级地震所在区域相对高差达数千米,地震引起滑坡、崩塌等,造成人员伤亡和基础设施破坏;2023年甘肃积石山6.2级地震引发泥石流致19人被埋,造成重大灾害损失。

建筑物的抗震设防情况。抗震设防是要求建筑物和各类工程结构按照一定的设防烈度进行抗震设计和施工,使结构具有一定的抗御地震破坏能力。历次地震表明,凡是按照抗震设防标准精心设计和施工的结构在地震中均表现良好,反之破坏严重。一般来说,钢结构、框架结构、设防的砖混结构抗震性能较好,一般砖混、木架、土坯房屋抗震性能较差。比如,1976年唐山7.8级地震,由于当时城市没有设防,地震使整个城市变成一片废墟;2008年四川汶川8.0级地震,距离震中很近的都江堰市区,倒塌的建筑却不多,即使在极震区内,经过良好抗震设计和施工的房屋结构也基本完好。

人口密度和经济发展程度。如果地震发生在荒无人烟的高山、沙漠,即使震级再大,也不会造成重大伤亡或损失。相反,如果地震发生在人口稠密、经济发达、社会财富集中的地区,特别是在大城市,就可能造成巨大的灾害。一般来说,同样震级的地震,发生在我国东部就比发生在西部的损失大。比如,2001年昆仑山口西8.1级地震,震级很大且震源深度只有15千米,造成约426千米地表破裂,最大水平位移达6米,但是由于震区人口十分稀疏,并没有造成人员伤亡,对生产、生活的影响也较小。

地震发生的时间。一般来说,破坏性地震发生在夜间,所造成的人员伤亡比白天大,平均可达3至5倍。比如,1976年唐山7.8级地震伤亡惨重的原因之一正是地震发生在深夜,绝大多数人还在室内熟睡,如果发生在白天,人员伤亡相对会较少。另外,在季节性很强的旅游区,旺季发生地震造成人员伤亡的风险也会比淡季高。

地震的应急准备状况。破坏性地震发生之前做好应急准备,包括编制应急预案、组织专业救援队伍、有适当的物资储备和工程抢险队伍、有备用的电力和通信措施等。在地震发生后,做好震区及周边交通管控,能迅速组织和实施有效的救援救助、物资投放、医疗救护、群众安置等,可以最大限度减少地震造成的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

此外,一个地区的重大基础设施抗震设防水平、产业结构等因素也影响地震灾害大小。

03新时代减轻地震灾害的有效途径

当前,地震预报还是世界科学难题,人类对地震的认识还处于探索阶段。我国部分国家战略重点区域、重要基础设施、重大项目面临较高地震灾害风险,地震灾害的防控与处置更加复杂,迫切需要全社会共同努力,增强地震灾害风险防范应对能力,为新时代经济社会发展提供地震安全保障。

新时代减轻地震灾害的有效途径主要有:一是完善防震减灾体制机制;二是提高地震监测预报预警能力;三是强化地震灾害风险防范能力;四是加强地震应急救援能力建设;五是提升公众自救互救能力。(作者:中国地震局监测预报司)

 
[打印] [关闭]
 
 
主办单位:常州市地震局
地址:常州市广成南路9号  电子邮箱:czdzj1979@163.com  网站地图
常州市地震局咨询、投诉、举报热线电话:12345(24小时)  震情值班电话:0519-86969333(24小时)
技术支持电话:0519-85685023(工作日9:00-17:00)
网站支持IPV6  推荐使用1024*768或以上分辨率,并使用IE9.0或以上版本浏览器
苏公网安备32041102000483号  网站标识码:3204000009  苏ICP备05003616号